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讲台外的教育真谛
□ 黄海徒
站在斑驳的黑板前,粉笔灰簌簌落在磨旧的教案本上。这是我扎根乡村讲台的第23个年头,日历从2002年翻到现在,岁月在青砖墙上刻下裂痕,却让我在与土地、孩子的朝夕相处中,读懂了教育最质朴的真谛——不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成长,而是守护每颗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标准答案里的困惑
2002年秋天,我背着行囊来到蒙村镇中心小学。初出茅庐的我捧着师范院校的教案模板,坚信数学的世界非黑即白:应用题必须套用公式,解题步骤要像铁轨般严丝合缝,就连作业本的书写格式也要用直尺反复校正。红笔批改的作业堆里,“步骤错误”“格式不规范”等批注像冰冷的印章,盖在孩子们歪歪扭扭的字迹上。
直到那个总考不及格的阿旺,在课堂上突然举手:“老师,我数牛群的时候,不用乘法也能算出总数。”他用石子在地上摆出螺旋状的阵列,通过分组累加得出答案。我本能地打断:“考试不会考这种方法。”
那天傍晚,我望着教室外的梯田,稻穗在风中摇曳出不同的弧度。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用“标准”的框子,在悄悄掐灭这些乡村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气。
泥土里长出的答案
改变始于一次“失败”的公开课。我精心设计的应用题,学生们却一脸茫然。课后,扎羊角辫的小满小声说:“老师,我们没见过商场打折,要是改成卖山货就好了。”这句话点醒了我,为什么要用城市的模板丈量乡村孩子的世界?
第二天,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测量水渠宽度时,孩子们用竹竿、麻绳做工具;计算玉米产量时,他们蹲在田埂上掰着手指讨论。春生用树枝画出“分群计数法”,不仅算出了羊的数量,还举一反三解决了分红薯的难题。当他涨红着脸说出“数学能帮爷爷算账”时,我知道,知识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我开始收集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人用竹篾编织的图案讲解对称图形,有人用砍柴的节奏理解分数,还有孩子把赶集的路线画成坐标系。曾经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创意,如今成了最生动的教学案例。
静待每一种绽放
二十三个春秋流转,教室里的桌椅换了一茬又一茬,黑板从木板变成了电子屏,但不变的是孩子们眼里的光。阿旺后来成了村里的会计,用自创的算法帮乡亲们管理合作社账目;小满考上师范院校,回到母校教数学。还有很多孩子带着数学赋予的逻辑与勇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现在,我不再执着于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用竹竿丈量阳光的角度,用石子演绎数列的规律。教室后墙贴着孩子们的“乡村数学日记”,记录着赶集收支、山林面积、家禽成长。每当有新老师来观摩,我总会指着窗外的梯田说:“在这里,每棵树都要长成自己的样子,教育也一样。”
暮色中,我抚摸着教室门口的老槐树,歪歪扭扭的枝干上,新芽正奋力生长。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不是修剪出整齐划一的盆景,而是给予尊重与耐心,让花尽情绽放,让树自由拔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书写独一无二的精彩。
(作者系兴宾区蒙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