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凡
进入6月以来,入夏不久的北半球便频遭热浪侵袭,一些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欧洲和亚洲国家,接连迎来了史上同期高温纪录。有分析认为,今年北半球的夏季高温与“热穹顶”现象有关,而全球变暖则进一步放大了“热穹顶”效应带来的影响。
热浪“烤”验下的北半球
最近,欧洲多国甫一入夏便迎来热浪的猛烈袭击。当地时间7月1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报告称,欧洲大部分地区正经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今年6月或成为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6月之一。而在刚刚到来的7月,欧洲的高温天气仍在持续。
据法国气象局介绍,本轮热浪自6月19日以来席卷法国,目前仍在持续。7月1日是本轮热浪中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达到36~40摄氏度,局部地区或达41摄氏度。法国的高温天气已让本土96个省中的84个省、88%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日法国16个省处于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状态,68个省为橙色警戒状态。
就在法国“热爆”的同一天,德国多地也遭遇大范围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摄氏度,部分地区气温可能逼近或超过40摄氏度。德国气象局称,在对约2000个测量站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今年6月的平均气温为18.5摄氏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参考值15.4摄氏度高出3.1摄氏度。
据西班牙媒体1日报道,该国多个地区当天气温预计飙升至43摄氏度。西班牙国家气象局已在45个省发布高温预警,几乎覆盖全境。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说,今夏这轮热浪为过去50年来该国6月遭遇的最强热浪。在本轮热浪中,多达14个自治区的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
除了欧洲之外,今夏的热浪也在“烤”验着北半球很多国家。
日本气象厅7月1日说,该国经历了自1898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该国6月的平均气温比基准值高2.34摄氏度,超过了2020年创下的纪录。日本气象厅此前发布的今年7月至9月长期天气预报称,今夏日本全国将迎来长时间的酷暑天气,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到9月。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的东部和中部各州最近也同样被高温炙烤,部分地区气温甚至超过40摄氏度。美国国家气象局不久前在一份高温警报中说,“中西部和东海岸持续出现极其危险的高温天气……约1.6亿、即近一半美国人受到影响”,影响至少29个州。
人类活动加剧“热穹顶”效应
当地时间7月1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表示,初夏酷热的天气给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带来了足以危及生命的高温,而且随着全球变暖持续,人类将更频繁面对类似的高温,甚至是比现在更严重的情况。
纳利斯说,通常情况下,7月是北半球各地气温最高的月份,但今年的北半球气温尤其高,而且高温来得比以往更早,特别是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热浪侵袭。据她介绍,这是因为欧洲西部目前正受到一股强高压影响。而高温给地中海带来的水温升高,又进一步加剧了陆地上极端高温的出现。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科学家尤利恩·尼古拉斯解释说,极端高温事件通常与高压系统相关,它们如同“热穹顶”一样,将暖空气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今年高温天气发生得较早,这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高温季节提前开始,热浪也更早出现。
英国雷丁大学气象学系专家德奥拉斯说,地球比过去明显变暖,这增加了“热穹顶”效应形成时出现热浪的可能性。由于气候变化,这类极端高温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严重。英国气象局气候科学家埃米·多尔蒂博士表示,虽然还没有进行正式的气候归因研究,但基于此前研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加了此类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没有国家可以幸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地时间6月30日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出席联合国第四次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亲身经历西班牙热浪的他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慨:“极端高温不再是罕见事件,它已成为新常态。”
古特雷斯警告说:“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危险——没有国家可以幸免。”他呼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有分析称,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50亿人(可能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每年面临至少1个月的极端高温风险。
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科·巴雷特近日表示,人们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不幸的是,情况并未得到改善,“我们的经济、日常生活、生态系统和星球将承受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有报道称,和20年前相比,欧洲因高温致死的病例已增加30%。法国公共卫生署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该国本土夏季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3700人,占同期全因死亡人数的2%以上,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估计,仅2024年,德国就有约3000人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
除了共同行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外,专家也呼吁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民众抵御高温的侵袭。世界卫生组织气候变化与健康问题技术官员冈萨雷斯说,不少国家在完善卫生系统及通过更合理的城市规划预防高温影响上仍然进展缓慢。
粤有钱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